优80设计空间 欢迎您!  
 
首 页 景观 规划 施工 文本 建筑 Su模型 室内设计
资料搜索:
 
会 员 登 录
用户名  
密 码  
保 存  
验证码  
忘记密码?
  当前所在页面: 首页>> 佳作鉴赏 >> 文章显示
徽州村落的文化景观创造与乡村经济再生
发布时间:2018/1/21
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徽州文化在当今继续发挥重要影响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不仅要传承徽州文化,而且要创新徽州文化,造福于黄山人民。本文从徽州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着手,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的要求,总结黄山旅游的成功实践,以黄山市乡村旅游规划为例,对徽州村落的文化景观创造与乡村经济再生进行探讨。
一、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彰显徽州文化
明清时期,徽商昌盛一时。一些经商的得意之辈,回乡后,竞相建造宅邸、树建牌坊等,且等级互相攀比,组成一个个具有丰富个性的徽州民居村落。这些村镇,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体,至今仍具有它的历史研究价值。
“马丘比丘宪章”曾指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那么,村镇的特色是否也是如此呢?回答是肯定的。
徽州民居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依山跨水。山、水、建筑这些空间要素互相融渗,宛自天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便是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落也是如此,这些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毫无造饰之感。这样,凝固的建筑实体与动的水溪或湖面,规整的民居建筑平面与曲折的巷道,忽窄忽宽的街道形成而且对比鲜明的空间。这种空间的情趣是很生动的。
徽州民居建筑由于其平面布局的灵活性,就给群体组合也带来了自由性,似乎每个建筑体都是随机自由伸展出来的,于是,建筑环境空间也具有多种自由变化,交替重复形式感;空间或大或小,或抑或豁,或简或繁,既对比又和谐,加之建筑体表面各种富有生活情趣的装饰,如门檐装饰,窗户装饰(砖雕、石雕),建筑室内隔板装饰(木雕),这就给空间形态赋予亲切和并具浓郁的人情味,给人一种怡悦的畅愉感。美国建筑师查尔斯·莫尔在《度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一书中曾指出:“建筑师的语言是经常捉弄人的,我们谈到建成一个空间,其它人则指出我们根本没有建成什么空间。它本来就存在那里了,我们所要做的或者试图去做的只是从统一延续的空间中分割出来的一部分,使它们成为一个领域。”徽州民居建筑空间正是从大自然统一延续的空间中分割出来的。可贵的是,徽州民居群体组合保持了空间统一性,延续性。这种统一性和延续性正是从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得来的。它们表现为两种空间形式:
一是把民居建筑形成的外部体形看成一个整体,将它置身于田地、群山组成的空间中,群体建筑中,马头墙所形成的交错、重复、递进等韵律感,以及由于地形变化反映出的屋面迭落、层次感,墙顶和墙面黑白调子的对比感,这些与村庄背景起伏不断的群山,优美的天际线,不同季相色彩,相互协调,产生一种很强的形式构图效应,给人一种自然美感。
二是此种空间是建筑之间形成的空间,包括建筑本身及交叉口、巷道等空间。在徽州民居建筑中,这些空间充斥着形式感、韵律感。如民居内部天井空间重复,室内门罩与室外门罩的重复,门壁上门罩的迭落与上升的韵律感,民居庭院空间与巷道空间的互相渗透,无疑又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空间感,加之曲折的巷道、各空间要素(门、窗、人等)自然融洽,形成一种自由转折,令人回味的空间。
前述二者空间互相比较,它们就存在着一种统一和延续,形成强烈的趣味性环境美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关于这种建筑物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目的和使命以及它所由建立的环境。要建筑结构适合这种环境,要注意到气候、地位和四周的自然风景,在结合目的来考虑这一切因素之中,创造出一个自由的统一的整体。”那种自由的、有机的伸长出来的空间,正是徽州民居建筑空间的个性所在。徽州民居空间的这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正是从地形的结合中得来的,这些空间存在的一种条理和秩序感、形式感,实际上就是把民居建筑置予地形环境的制约关系中去,建筑的自由伸长足以证明了这并非是偶然的巧聚,而是真正呈现出了某种统一、条理和秩序感。建筑师莱特曾经说过:建筑就是模仿自然界有机体的形式,从而和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黟县民居马头墙上的韵律感,自由伸曲的街道,建筑细部的装饰处理,室内庭院空间,流动的水巷……无一处不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一致的有机性空间,黟县际联宏村牛形结构,南屏村的三角形结构等等,正是内部空间结构的有机表现。
对徽州民居空间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加强现代建筑空间观念,继承传统,创新于未来。本文的要义正有基于此,再也不能就建筑而论建筑,而应考虑群体,重视空间环境和城市设计,为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建筑空间艺术环境而努力。
二、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景观
建筑空间的本质是从自然环境中限定出来的一个供人从事各种活动的领域,它必须要有有机自然的属性,从而使人、建筑、自然融为一体,使建筑空间环境具备人性。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徽州,其传统民居村落的选址、空间的组合、平面布置、室内装饰等,无不体现了丰富的表情语言,这种语言相解于人的心灵深处并体现出多彩的生活趣味,是人性至理的环境化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景观。
(一)村落外部空间形态
徽州民居外部空间形态,大都附会于自然环境中,表现出一种有机性、整一性、内聚性。在徽州,我们随处可以看到那一片片灰瓦、白墙的村落象“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散落在群山与大地组成的空间中。群体建筑形态中,马头墙所形成的交错、重复、递进等韵律感。由于地形变化反映出屋面的迭落、层次感,墙顶与墙面黑白调子对比,以及这些形态与村庄背景起伏不断的群山、优美的天际线,不同的季相色彩,相互协调,相互依从,都产生一种强烈的形式构图效应,体现出与自然和谐的有机性。很多村落建造赋于自然图地以有机特征和特定的象征意义。如黟县宏村,背倚雷岗山,座北朝南,面向广阔的田野,平面呈牛形结构,水圳如牛肠,南湖则为牛肚;古时,曾建有四座木桥,恰似四条牛腿,形象如此逼真,人作天合,情性之致一如古黟文人胡成浚之诗云:“何年就此卜邻居,花月南湖画不如,浣及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再如歙县唐模拟龙、黟县西递拟船,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反映出人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依从,体现出对自然的亲情,呈现出一种有机品格。
徽州向来山多地隘,用地极少,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利用有限的地皮,如何去组合房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其次“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社会形态构成以宗族血缘关系为支柱,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在“仁义”与“礼教”之间维系着个人与家族的关系,由于这些,表现在空间上,必然会出现统一、完整与聚集的形态;必然会用一种最简单的个体建筑,以期能充分利用空间组合成群体村落。再次,在古老的徽州,道学、理学思想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内聚、封闭的生活意识,意解在建筑中具有极大的封闭性、内敛性。传统文化中“道”为人们的基本信仰,人们相信大自然是有秩序的,并本能地意识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水、草、木、万物生灵随时随刻都有可能主宰人类的命运,于是,先民们禅思竭虑选择一块吉利之地,并且与环境无对抗性地融为一体,认为,这样才可靠、安全、聚气、聚财。这些反映在外部空间形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统一和内聚。
人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空间环境情态中并融在一起 、聚居在一起,与自然相生相安。对于这种空间情态的意向,就像黑格尔所说:“它暗示绳索的意义,它在形式和形象上都单凭外在的表现神圣的东西,亦即自在自为地把人类团结成一体的力量”。这种神圣的东西就是人性空间情态。可以说这些自然有机性的外部空间形态不仅是美的,而且更洋溢着崇高的人性意义。
(二)村落的内部空间
此种空间指的是村落内部,相对于建筑体之外的,通过街、巷、水等互相结合,穿插渗透组成的空间。
街、巷:街是一种高宽比在1:1~1:2左右,表现出一种多功能行为活动的“空间场”,它是村落的骨架;巷是一种高宽比在5:1~10:1左右,与街保持一种树枝状支架联系的通向每户入口的一种“空间场”。街显然是比巷更具有多元生活行为的一种场所,可以说,街是扩大的巷空间。街巷与建筑本身是相生相无的。在徽州民居中,街巷成为村落外部空间走向建筑体室内空间的必经过渡之“场”。它是人与建筑空间作用的意向表现,有种线力的关系效应,这种效应使人们心安理得地自然顺畅地进入室内空间。例如:黟县屏山村一组水体与街平行组合的街道中,建筑高度与街道之比约1:1~1:1.5。在这里,潺流不息的渠水与静止的建筑形成鲜明的意象对比,人们在和边洗衣淘米,谈笑嘻戏,纳凉憩息。在这样一个尺度宜人,引山入目,引水近门的空间中,山的俊逸,水的柔情,建筑门面的拟人化效果,从街道看室内、从室内看街道那份亲情。于是,人与人的关系融洽了,人与建筑的结合亲近了,这就形成了空间的自然特征,人们仿佛生活在诗情画意、四季青山、绿水、日月之光中。视觉中的黑的点、白的面、灰的线、高耸起伏的马头墙,这些都构成鲜活的印象、含蓄的优雅。线条和块面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它是这种特定空间的同化物,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容。透视线上的马头墙的高低起伏实则与青山起伏线同呼应,当然马头墙的起伏与建筑功能的逻辑一性亦是分不开的,人们尽情地在乎与“山水之间”缘情自生。这样的空间就是依从了自然,接受了自然的馈赠,显示了人性的意义。在巷道中,巷两边单户建筑正立面极其简单,因巷道所具有高宽比例关系,正常的透视学原理在这里消失了,人们已经不把注意力集中在透视线中,所以,为了提示单户房屋入口的存在,大都在进户口处精雕细刻,并在门顶上方做一门罩或门楼,镶嵌各种带有山川草木、花虫鸟兽的砖雕块,其图案组正各自成趣,多姿多态,似在强调人口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兴趣立。单户建筑的组合,巷道口拱门的限定及巷道铺地的变化,都极大地丰富了空间意象,这种整体空间比每个单户建筑单元又有新的意义,单户建筑单元往往是严谨、对称、简洁明了的,而一旦组合起来,就变的自由,非对称,充满复杂性、含混不清的意味,使人的多种行为在此得到满足。这里有种复杂的秩序、复杂逻辑关系,对这种“秩序”、“关系”的感觉只能是难以言传的感觉,它根值于当地人复杂的生活意识中。这种体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户与户的分界上,它们或微微错开;或升高地坪,依附地形,设几步台阶;或在砖雕图案、墙面漏窗有开设上有所区别,造成丰富的空间感觉,与人们多元生活态度相吻合。
徽州民居中,街巷的节点或路线转折部门,往往在引人注目、逗留、缓和、过渡、憩息和兴趣十足的空间,设有各种图案的漏窗、造型别致的门洞、砖雕、变化有致的铺地。住户门洞开向的空间一致性,这里似形成了生活交往的中心,这样空间显然被生动了,户与户、人与人在这里被承认了,欢乐与痛苦、嘻笑与吵闹,生与死同一感受、体验。这里,我想引用台湾籍美国作家许达然先生对巷的描述:“巷象狭隘人间,一横无计划的秩序,一列亲切的简陋,简陋里不少人生长、劳碌,死后才被抬出……那阳光虽破烂,我们却觉温暖,温暖到小到大家都相识,从不互争……大人不在家时,我们很少碰到看不懂的脸。不用狗反正一进来,我们就察觉……”。这段描述同样适用于徽州民居的巷道中。无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表现出某种行为的一致性,人们显然亲近和睦多了,人们创造了这种巷道空间的意象,这种意象表现了稳妥、宽慰、优雅、安宁及兴趣十足。
水最具空间表现力和鲜活的魅力,它或潺潺流动,或静如镜面,很自在地与建筑融为一体。如宏村月塘、南湖,一年四季,清澈如明。水中的倒影宛如建筑第二立面,造就出多维的空间,丰富着整个空间意象,十分优雅和谐地整合着人们的意趣和需求。实际上,在人们的本能意识中,水已被“拓朴”成具有多种生活意义,正如沈从文先生在《一个传奇的本领》中所描述的水的意义:“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即也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刚强,如集中一点,即滴滴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
(三)室内空间
徽州民居中,室内外空间往往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内中有外,如天井;外中有内,如庭院空间等,它们都表现出一定的似是而非,模糊意识。这里的室内空间指有屋盖的建筑个体内部空间。
在室内空间中,厅是一个家庭活跃的空间因素。人们在厅内供祭祖宗和神灵,满足日常生活、家务活动的空间要求,是一种具有复合功能的空间。在厅内能通过天井,观日月星辰之变,把自然引入室内;在厅四周,布置着书画、楹联之类的雅物,隔扇、门窗、板裙均雕以浓郁情趣的山川、草木、花鸟、虫兽、任务掌故等。顶棚绘上各种图案的彩画,整个室内融雕刻、书法、绘画等各门艺术于遗体,表现出多维的意境,反映出人们爱美的情绪和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心理。
纵观以上,可见,徽州民居室内外空间场至终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时刻都是以人的行为为尺度,关怀着人,体现着人的本性意志,是自然和社会的人双重意义的物化空间。这些空间通过可视可感的丰富变化的符号,造就了环境意象或者说是幻想及意境,它是无质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场”力,人们创造了它而又反作用于人,对人的情绪体验、行为、活动、表现出种种干涉,只不过这种干涉是含蓄、宁静与抚慰的,使在特定空间,表现出目标与行为一致性,于是,人与人变得亲切,得到了物的照顾,体现了人本之意。假设换一处环境,这种行为的一致性又消失了,从文化意义上说,也许是一种“地方精神”或“领域精神”,并且也正是因为这样,建筑空间也就表现出了某种和谐性、有机性、自然性。人受到建筑空间的爱抚、融解。至此,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所以在古代,尽管处在那样狭隘的民族、宗教、政治、境界里,毕竟还是把人看作生产的目的,这种看法就是显出比现代世界高明的多,因为现代世界总是把生产看成人的目的,又把财富看成是生产的目的。”如果我们不是完全抛弃历史文化方面的遗产的话,就绝然不会拒绝这最初的人类社会的馈赠,而这馈赠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
三、徽州文化古村落保护地的规划与管理
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承载了古徽州几千年文明史,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表现出三大特征:实用性、环境性、象征性。作为徽州文化生态赖以存生发展重要基础平台的古村落,对于弘扬徽州文化,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丰富完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人类文化生态价值,其保护地规则与管理更显重要性和紧急性。为做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古村落保护规划与管理,我认为应坚持以下几点:
(一)明确古村落保护指导思想,积极做好古村落保护地保护规划编制。
1、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观,坚持统筹和区域协调观。核心就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严格管理”。
2、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古村落组成空间要素保护要求;保护级别及标准的确定。
3、保护规划应与时俱进,体现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维护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积极地与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及其它产业策划相协调对接,通过编制保护规划促进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相统一,挖掘古村落特征,做到各具特色、协调统一。增强古村落内在核心活力,焕发出时代的勃勃生机,体现社会和谐进步持续发展。
4、古村落保护地规划编制应委托具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设计资质,并具一定徽文化研究基础规划、建筑设计单位。保护规划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深度标准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
5、古村落保护地规划成果应报送县级以上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公众的意见。经依法批准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向原审批机关提出报告后并经同意,方可修改。
(二)加强保护管理,制定有效管理办法。
1、制定发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或条例,明确古村落保护标准和级别,标准与级别相适应,建议从徽州古村落以下九大组成要素,分类制定其保护办法:村落空间、村落形态、村落道路、村落水口、村落祠堂、村落社屋、村落水系、村落生态、村落遗存。
2、根据不同古村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根据保护规划控制其人口数量,改善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在其从事建设活动时,应符合保护规划要求。不得从事损害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
3、禁止在保护范围内从事以下活动:其一、开山、采石、挖沙、开矿等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活动;其二,占用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等;其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其四,在历史建筑上刻划、涂污。
4、在古村落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当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制定保护方案,并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依照法律法规手续:其一,改变园林绿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状态活动;其二,在核心保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活动;其三、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历史建筑活动。
5、应建立古村落保护地历史建筑档案,并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办法或条例,确定历史建筑档案应具的内容如艺术特征、历史特征、稀有程度、有关技术特点、测绘信息、名人活动等。
6、建设工程选址应尽量避开古村落历史建筑,确因不能避开,应尽可能原址保护确需迁移或对其进行外部修缮的需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管理部门批准,按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手续。
7、鼓励国内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四、文化景观创造与乡村经济再生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如今,乡村旅游在中国大地迅速兴起并成为国内旅游业的新亮点,市场规模与日俱增。1998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口号开始深入人心,成为都市人的时尚追求。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游”主题年活动,2006年,中国旅游年的主题定位为“乡村旅游年”, 2007年旅游主题年活动的旅游宣传主题是“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宣传口号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也融入了乡村旅游元素。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的热点。各地纷纷兴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乡村旅游规划因此受到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等各类利益相关者前所未有的重视。
近30年来,我国旅游发展的理念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形象驱动。而我国旅游规划思想受我国基本旅游发展理念影响,也相继经历了与我国旅游发展理念大致相应的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形象驱动型3个发展阶段。在形象驱动的规划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对乡村旅游地地脉和文脉的深入挖掘,设计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形象主题,确立鲜明独特的具有招徕性的乡村旅游地形象。进而围绕主题形象,进行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的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主题,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
(一)文化景观创造与祁门县历溪村乡村旅游规划
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历溪村,地处牯牛降南部山麓,是距牯牛降主峰最近的村落。东至历口镇湘东村、南至历口镇彭龙村、西至箬坑乡合利村、北至牯牛降,总面积11.9 km。规划范围北至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边界,东南西面均以山脊为界线,依山规划。历溪村由历史悠久的历溪古村落和风光秀美的历溪大峡谷两大部分组成,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在历溪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形象定位上,我们是首先进行地脉分析。
第一、村落外部自然环境。历溪村的地脉蕴藏在牯牛降的崇山峻岭之中。牯牛降是深藏在皖南崇山峻岭中的绿色明珠,她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于一身,东倚黄山,西接庐山,北邻九华山,南望绵延千里的障公山山脉,主峰海拔1727.6m,是安徽南部第三高峰。牯牛降是安徽第一个国家级的以森林生态类型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自然生态系统,原始森林覆盖率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被誉为“华东物种基因库”。
第二、村落内部自然环境。历溪村地处牯牛降的南大门,是古代通往牯牛降至池州、安庆的交通要道。靠山临水的独特区位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高,有“氧吧里的村庄”之美称(图1)。身处在物种基因库中,历溪村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其中有不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品种,如村中传说中御医王琠治皇太子病所用的“断金草”等。历溪村山环水绕,近处有龙山、白虎山、洋峨岭、龙宫岭等低山丘陵,远处可眺望牯牛降、大历山等高峰,景观美感度极高。村落以北是通往牯牛降主峰最便捷的通道——历溪大峡谷,历溪大峡谷的溪水从牯牛降的深山密林中流出,经村而下,汇成舜溪河。由于历溪大峡谷冬季峡谷风寒冷强劲,历溪祖先在峡谷风的出口处(村落以北)营造大片树林,以阻挡峡谷风,留存至今成为大片的千年古树林。这里古树成群,绿荫成片,保存了银杏、红楠、紫檀、紫藤、青冈、苦槠、豹皮樟等珍贵树种,堪称要五六人才能合抱。具体种植时间已无从考证,据说种于唐朝末年,是历溪古村的风水命运树。山乡历溪的特产也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盛产香菇、木耳、笋干等山货。
再是进行文脉分析:
第一、文化背景。从村庄历史来看,据《历溪王氏宗谱》记载,历溪王氏于宋朝年间从祁西山口始迁于此,村庄历史已逾千年。历溪村的古民居全部坐西朝东,由于村落南面有白虎山阻挡,村落朝南视线不开阔,而东面有舜溪河和大片平地,历溪祖先便将村落选址于坐西朝东、背山面水的位置,聚族而居。村中重视教育,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自元代以来,历代官员有42人之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明代御医王琠、歙县“三朝元老”许国的老师明代鸿胪寺官员王三策等。
第二、文化形式。历溪村的徽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以徽派建筑文化、徽州戏曲文化、新安医学文化最为典型。徽派建筑文化方面,村中建于明代的王氏宗祠合一堂、村口的明代古桥舜溪桥,均是不可多得的徽派建筑文化精华。除此之外,至今仍保存有17幢古民居,其中明代2幢,清代15幢。错落的古民居与纵横交错、原始古朴的青石板路,共同诉说着历溪村古老的历史。徽州戏曲文化方面,历溪村是徽州传统戏曲——目连戏的发源地之一。目连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历溪村自古就有演目连戏、看目连戏的民俗传统。历溪村2000年恢复目连戏演出,现在的目连戏戏班由33人组成。目连戏的戏曲语言采用的是徽州方言,因此,外地游客很难听明白其唱腔念白。但正如深受游客欢迎的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一样,游客看的是民俗表演,体验的是地方风情。在历溪村北古树林旁的嚎啕殿,是村中目连戏演员练功掉嗓子的地方,供奉是目连戏之神傩神。因掉嗓子声音高亢,故命名“嚎啕”。新安医学文化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明代御医王琠与王氏宗祠合一堂。历溪村奇花异草丰富,“草药多”是历溪村的一大特色。丰富的草药资源孕育了历溪村世代名医,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御医王琠。王琠因医好了皇太子的病,皇帝封他为御医并敕建了“合一堂”。合一堂虽是祠堂,但其建造者是明代御医王琠,且其仿造当时明代的御药房“圣济殿”所建,与新安医学有不解渊源。2004年10月,合一堂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后才进行形象定位。具体步骤:
第一、确定旅游形象主题。历溪村的地脉和文脉包罗了众多的地方特性元素,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地方元素用一个精炼的主题加以概括,是规划师进行旅游形象定位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旅游地形象的确定源于对旅游地主题的提炼,上述的旅游形象定位源于以下的思考。就历溪村而言,根据其地脉和文脉分析,旅游形象主题确定为:健康。一方面,健康主题的确定迎合了现代人的消费偏好。如今,人们尤其是都市人,追求健康饮食、健康居室、健康服饰、健康家电等,食、住、行、游、购、娱都要求健康,而这些,恰恰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六要素。另一方面,这一旅游形象主题的确定,也综合考虑了历溪村突出的地方性因素:其一区位因素。历溪村位于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脚下,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生态环境极佳,适合追求健康的人来此养身保健。其二名人因素。村中的历史名人御医王琠是新安医学的代表者之一,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长年生活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历溪村,终老于97岁高龄,是位名符其实的健康老寿星。其三名树因素。千年樟树王,树龄逾千年,是树中寿星。其四中草药资源因素。历溪村中草药资源丰富,有不少珍贵品种,与西药相比,中草药毒副作用小,更利于人体健康。其五特产因素。历溪村特产香菇、木耳是举世公认的保健养身食品。其六峡谷因素。历溪大峡谷坡度平缓,是老少皆宜的纯生态健身场所。其七生活节奏因素。历溪村乡村的生活节奏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利于都市人休生养性。
第二、进行旅游形象定位。根据上述地脉与文脉的分析,历溪村的旅游形象定位为:“牯牛降下第一村——御医故里,健康胜地”。该理念以“健康”为主题,整合了历溪村诸多的地方性特征,同时引领了现代都市人的消费潮流。其中,“牯牛降下第一村”从地理区位、历史渊源以及旅游发展三方面鲜明地显现出历溪村的形象,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体现了历溪村位于牯牛降南大门的优越地理位置,突出了历溪村千年古村的历史地位,也昭示着未来历溪村将成为环牯牛降旅游圈的重要乡村旅游地,简练地概括了旅游地的个性特征。“御医故里”突显了历史,即历溪名人王琠及其修建的王氏宗祠——合一堂两大代表性地方元素,加强了旅游地的文化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健康胜地”强化了未来,即历溪村乡村旅游的主题和未来旅游开发方向——“以健康为主题,将历溪村打造成综合型乡村健康旅游胜地”。
第三、设计配套宣传口号。基于上述理念定位,设计推出一套相关的主题宣传口号,以完善和强化旅游形象。配套的宣传口号有:历溪——牯牛降门户,新安医学发源地,目连戏故乡;历溪——牯牛降下第一村;诗盈五凤楼,画中历溪村;赏目连戏,舞布袋龙,寻御医仙踪,探峡谷幽深,尽在历溪乡村游;历溪——诗画人间;历溪——氧吧里的村庄;历溪大峡谷——华东最长最原始的峡谷;历溪千年古树林——华东最大的千年水口林等。
在历溪村乡村旅游的功能定位上,我们是在客观分析了周边景区(点)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围绕历溪村的旅游开发主题和旅游形象定位,本着“错位发展,互补合作”的旅游开发方针,将旅游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逐步将历溪村打造成以健康为主题,融生态观光度假、农事体验、健康食宿、健康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地,成为环牯牛降旅游圈的重要节点和黄山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历溪村具有与周边已开发的乡村旅游地错位发展的条件。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和宏村,是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最好的乡村旅游地,目前主要开展徽州古村落观光旅游,黄山市一些古村落如徽州区的唐模村、呈坎村,黟县南坪村,也是走古村落观光旅游的发展路线,由于与西递和宏村的旅游产品具有同质性,因此处于强势旅游地的“阴影”之中。另外一些乡村旅游地,如黟县五里村、深冲村,休宁县阳干村,以生态环境见长,生态乡村观光游开展得火热。乡村度假旅游仅有徽州区蜀源在2000年~2002年开展过一段时间,吸引了长三角发达城市的不少游客,但后来受到2003年“非典”的打击和2004年修通村公路的影响,加上后续宣传促销没有跟进,如今已处于停业状态。综合来看,历溪村以“健康”为主题,以“牯牛降下第一村”为旅游形象,开展乡村生态观光和生态度假旅游,与周围乡村旅游地可以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在历溪村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和项目策划上,我们根据历溪村的地形特征及居民点、绿地、主干道路、河流、峡谷等空间分布现状,遵照“市场导向、梯级推动、突出特色、区内一致性和区际互补性”的旅游功能分区原则,将旅游功能总体布局为四大旅游功能区:
第一、入口景观区。具体的项目策划如下:在入口景观区,近期通过对景区标志、景区全景指示牌、游客综合服务中心、舜溪竹林引景带的规划设计,烘托出历溪村口徽派水口园林的景观氛围,体现历溪村“牯牛降门户”的区位特征和古村“诗画人间”的灵气。中远期规划在历溪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农民新村(乡土客栈)内设家庭旅馆、农家餐饮设施和购物街,提升历溪的购物、餐饮、住宿服务水平。
第二、古村观光休闲旅游区。位于历溪村居民区,是整个景区人文色彩最浓厚的区域,是历溪古村历史文化的缩影。规划通过建设历溪文化展示馆、目连戏戏台、历溪风情水街、合一堂、王琠墓、寿星树、千年古树林健康乐园等项目,突出历溪乡村游的“健康”主题。同时,从景观上充分展示徽派建筑精华、千年古树林特色,从文化挖掘民俗元素内涵,让游客感受到“诗意田园,画中历溪”的环境氛围。规划近期重点扶持10户农家乐示范点,开展绿色无污染的乡村餐饮接待服务和“天然氧吧”的住宿接待服务。
第三、农业观光体验旅游区。位于历溪村居民点西南,舜溪河以东,历箬公路以西。本区是农业生产区,也是乡土气息最浓厚的旅游区。通过建设百草园(中草药基地)、山珍园(香菇木耳培育基地)和果园三个农业生产基地,充分展示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让游客参与中草药识别,特色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和购买,丰富旅游体验。
第四、峡谷生态体验旅游区。南起历溪村北,北至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边界,全长近4km。景观的原始性、生态性是其根本的吸引力所在。旅游开发活动应以“不破坏其原有风貌”为出发点,建筑物的体量、色彩、样式应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整修道路,设计亲水景观廊道,适当设置休憩、餐饮服务设施,设施命名围绕“健康”主题,依次为永康阁、福瑞桥、养生堂、济仁轩、卧龙山庄、鹤临亭等。本规划对规划区的主要节点进行规划设计,待规划区进入旅游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发展期”后,还应细化节点,增加设施,以丰富游览内容,进一步提升该规划区的吸引力。
第五、景观培育区。位于历溪村居民点东面,历箬公路以东,洋峨岭以西。为农业生产区,不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不开展旅游活动。严格保护农业用地,使其呈现春天油菜飘香,夏天稻田翠绿,秋天稻花金灿,冬天银装素裹的乡村田园风光。充分展现历溪村山乡古村的乡村田园风光。
总之,黄山市历溪村乡村旅游规划,是新型的形象驱动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该规划以“旅游形象”为切入点,在深入考察历溪村的地脉和文脉的基础上,首先进行旅游形象主题的提炼和旅游形象的定位,进而围绕形象主题与定位,进行旅游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项目策划等旅游规划核心内容的规划设计,使整个规划具有形象驱动的特征。
(二)文化景观创造与黟县秀里影视基地
黟县秀里影视基地位于风景如画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秀里村,县城至宏村道路的东侧,地块内田园风光秀美,山水相依,具备很好的建设条件。基地总用地面积:54620平方米。
在设计构思上,我们是:第一、合理定位,从周围关系入手,论证其职能、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黟县秀里影视基地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与环境容量。第二、远近期结合,突出重点,合理确定开发建设时序,采用自然式布局,强调规划的动态性和每个阶段的完整性。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对影视拍摄需要的应变能力。第三、突出自然历史文化要素,创造出适应当地历史、文化环境的特有空间结构和环境特征。第四、通过整治河道、修建堤坝、平整土地景观,民居搬迁,营造影视场景基地。
在交通组织上,我们的规划是:在保证内外交通联系便利、顺畅的前提下,通过外围设停车场,内部设置徽州传统街巷空间模式,主要道路在规划上满足消防防火安全的需要。强调对景与转换,形成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使三维空间融入时间因素,成为四维时空变化。
在景观规划设计上,我们的总体构思是:整个规划从用地地形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出发,在强调基地内部步行主轴空间及中心节点景观设计的同时,从规划用地的整体出发,注重动线景观界面的形象塑造和空间围合开闭的营造,以及传统村落形态的层次刻画。以边轴点的形式,串起整个区域的景观构架;对边角空间加以重视,综合利用;强调细节、韵律、视线引导,以期形成统一和谐、不乏变化的徽派街道景观形象。在具体的空间形态设计上,我们在对地形地势和重点地段做了高差分析及空间肌理分析的基础上,为体现地形的走势以及基地内部状况,设计以低层为主(一般为1层),局部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视线与景观焦点。在空间围合上,强调道路沿街界面的连续,并在适当的部位设开敞空间,形成视线通廊,引导对景,为保持徽派建筑空间曲折幽深的特点,在满足消防、日照要求的前提下,街巷空间的比例(宽高比)控制在1:1.5左右,并和开敞空间形成对比;院落空间最终构成使用者的内向空间,设计中强化其围合感,保障使用者的安全舒适、适用性。
黟县秀里影视基地项目依托宏村镇秀里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依山傍水的自然景观、村庄田园道路等,根据拍摄的需要,依据山势清淤河道,修坝蓄水,修建的古民居、牌楼、古栈道码头等场景,成为天然的影视场景。以徽派传统商业街和古村落为依托,并利用自然环境依山傍水将传统徽派建筑间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商住合一既满足集客功能,又能与传统空间有趣又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生活、摄影一体的商业空间。项目建设中集采徽州建筑之长,将破损和濒临倒塌的旧房料进行异地搬迁、重建、修护,还原徽派寻常百姓生产生活场景,达到保护古建筑、展示和传承徽文化的目的。场景可建拆组合,灵活多样,弥补天然摄影棚的不足,有利于剧组在世界遗产地拍摄外景而不乱搭建,有利于古民居建筑及环境保护。同时,为广大影视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及专用场地,吸引更多的影视拍摄,亦会成为黟县众多独具特色旅游产品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它的建成为黟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黟县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进黟县乡村旅游发展国际化进程,打造、增强黟县旅游吸引力。
五、创造徽派特色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景观
徽派建筑是古徽州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方式及生活习惯等在物质形态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时空文化状态下造就出来的物质实体,它表现出三大性征:实用性、象征性、环境性,并形成特有的徽派建筑哲学理念: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人与自然最本质、最直接的联系空间。有以下几点具体表征:1、显山露水。村镇聚落、民居建筑与自然山水打成一片,相生相安。2、淡雅简约。建筑色彩——黑、白、灰,建筑元素——点、线、面。3、亲切宜人——建筑空间以人为本、尺度相宜、至理人性。4、自由伸长——以天井空间为扩散节点,有形无形地变幻着建筑体型结构。5、有机整体——与自然大地环境紧密结合,充满一种秩序感、整体感、统一感。表现出合目的性的场所精神。6、开放兼收——体现在对外来文化包容和兼收并蓄,包括室外空间的开放性和室内空间的外向性。
一个城市建筑的魅力,在于自身的体型结构和特征;在于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有机品格;在于有别于其它地方建筑的个性,亦即特色。发展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城市形象的吸引力是其重要的核心内容,它对于人们的情感、记忆、兴趣及精神状态具有强烈驱动作用。一个没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是没有吸引力的,一个不重视历史优秀传统的城市是没有自信和精神的。西方建筑大师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们的城市,就知道你们在想什么。”决定一个城市形象的制约要素是城市环境空间,没有和谐的城市环境空间就没有和谐的城市形象,而城市环境空间主要是城市建筑空间,它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悦目、和谐的重要标志。发展国际旅游城市就必须重视建筑空间环境的创造。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和谐、诱人的建筑环境呢?最本质的就是这个环境形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色。为什么瑞士的苏黎世、日本的奈良、京都等地方总是那么吸引人?关键在于它们的个性和特征。正因如此,徽派建筑这种与自然相生相安,与大地统一延伸的和谐一体品格,正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失落的人本环境及空间需求,亦即人与人、人与自然最直接、最本质的联系空间。它表达的是人的自然空间属性的呼唤,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需求,所以有内外一致的空间吸引力,正因这种地域的差异性、独特性,徽派建筑已成为一种优秀的地域文化标志,已从一种历史传统转化为一个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资源。
但唯物辨证法又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建筑的多样性与同一性也决定了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只有不断地扬弃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获得重新的发展,才能适应历史的要求。徽派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应是在永远的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传统历史建筑应在严格的保护予以积极创新,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功能需求,才能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延续历史传统给其注入新鲜活力。把黄山建设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创造良好和谐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景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创新是在弘扬传承原有合理优秀内核保持固有底色不变的基础上,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素。这是推陈出新扬弃的过程,是对原有理念的再度升华、提高,而不是否定原有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根本上讲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更有利于创新。
这具体地体现在我们黄山市城市、乡村景观、空间等设计创作实践中,就应始终坚持徽派建筑文化的根: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和谐统一;要本着开放和兼收并蓄的胆识,“和而不同”的精神、博采众家,着力于创新。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进一步解放建筑创作思想,充分发挥每一个创作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大胆探索,允许不同思潮的交流,提高发挥建筑哲学思辩能力,提高设计人员创新素质和徽州文化的修养。
二、尊重徽派建筑空间的历史传统底色,如群体组合的变化多端与对地形的恰当利用,造型上的外“实”内“虚”,天井节点的自由伸长,平面无论加减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形象视觉上点、线、面完美的结合,黑、白、灰关系的恰当配置及素雅的色彩都是我们应借鉴的。
三、延续建筑空间的历史传统,这应从环境空间情态上理解,可以从传播信息角度,运用马头墙、漏窗、门罩、过街等空间符号。用现代材料对其抽象提炼,变形夸张处理,达到徽韵的效果,也可以在建筑平面上,建筑与园林、水体、街道、生态环境关系上以至于总体规划上考虑。
作者单位黄山市城市建筑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徽州民居形态研究》,何红雨著,《建筑学报》1988。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世界出版社,陈享光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王云才,科学出版社,2006。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经济地理,1999.3,刘锋著。
《华中建筑》,2009.02.P206。
《中国园林》,2011.03.